当遇上激动人心、热血沸腾的事情时,往往会用“热血贲张”“血脉贲张”之类的词语来形容。
“贲张”似乎是一个常用词,意思在语境中也不难推出,无非是“亢奋、奋起、激愤”之类的意思。 然而,各类辞书却无一收录“贲张”,不管是《新华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还是《辞海》《汉语大辞典》,以及古汉语字典、辞典,都查不到“贲张”,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是一个规范词。 事实上正是,目前流行的“贲张”本应是“偾张”。下面列举一些名家使用的例子:
1.亢阳鼓荡,血脉偾张。([清]纪昀著《阅微草堂笔记》 ) 2.即有良策,一施行则偾张而已矣。(梁启超《中国今日之外交方针》) 3.此之为用,主以节温,如外温滕上,则血脉偾张。(《鲁迅全集补遗·增订本》) 4.使他们血脉偾张,而从事于革命。(鲁迅《文艺与革命》) 5.当其蓄谋动念之时,一定有一副血脉偾张的面孔。(梁实秋《品味世情》) 6.一开口便血脉偾张,声震屋瓦。(梁实秋《谈话的艺术》) 7.且转战之余,血脉偾张,亦大失体统。(梁实秋《狗》) 8.他(杜甫)这十一年中的诗,……与中年时代的血脉偾张,痛苦呼号者不同。(郑振铎著 《中国文学史) 9.此时,血脉偾张,脚趾冒烟,热汗如煞,淋漓而下。(席慕蓉主编《2003中国年度最佳台湾散文》 ) 但不知从何时起,“偾张”被误作“贲张”,而且“贲张”的使用量以压倒性优势超过了“偾张”。 因此,一些研究者不得不说留待以后见分晓。目前,只有《汉语大辞典》收入了“偾张”,并注明来源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也有人将其看作是“血脉偾张”的最早出处。 然而,研究者多把“偾张”的最早出处看作是《左传》。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记载:有一次,晋国与秦国发生冲突。晋惠公乘坐郑国马拉的战车。他的一位大臣认为,国君乘坐其他国家马拉的战车不妥,别国的马不熟悉人心、道路,容易激动,不安全,于是劝阻道:“今乘异产以从戎事,及惧而变……乱气狡愤,阴血周作,张脉偾兴,外强中干,进退不可,周旋不能,君必悔之。” 这里的“阴血周作,张脉偾兴”经过概括后,就是“血脉偾张”,意思是血液流动突然加快,以致血管膨胀,青筋鼓起。这个看法已被认可,有的成语词典收录了“血脉偾张”或“张脉偾兴”。 顺便说一句,成语“外强中干”也是出自这里。 至于读音,不管是“偾张”还是误作的“贲张”,都应读作fèn zhāng。
《新华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“贲”只有bēn、bì两个读音,于是有人读bēnzhāng,有人读bìzhāng,还有人读pēnzhāng,张国立就读为“喷张”,被《咬文嚼字》指出过。
因为“贲张”同“偾张”,所以都只能读fèn zhāng。